新书推荐第1期(汇总篇)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馆藏新书推荐


(第一期)共19


按索书号排列 


《自由的基因:我们现代世界的由来》


(英)丹尼尔•汉南 /徐爽


本书讲述了自由的故事,解释了为什么自由与其说是“西方的”、毋宁说是“英国的”独特发明。它向我们揭示了欧亚大陆西端一角湿冷孤岛上的居民如何偶然间发现了国家是个人的公仆而非主人的观念。

这一革命性观念创造出了财产与契约的概念,反过来又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资本主义进程。在这个民族的历史上,第一次生长出了奖励创造生产、而非弱肉强食的制度;这套制度被讲英语者所携带,一路漂洋过海,或者借助殖民统治者的强制推行,或者经由忠诚的拓殖者自觉履践,在1787年的费城,以纯粹和精妙的形式凝结在美国宪法中。

自由是英语民族成功的秘密,已经成为现代人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今天,我们视它为理所当然,以至于常常忘记了这一价值正是繁荣与有序的基础。本书带领我们快速回顾这段历史,启迪我们思考应如何面对未来。

 

《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

阎海军


在城市化浪潮之下,中国乡土到底发生了什么?奢婚,打工潮,空巢老人,乡村留守者……乡土生态以及秩序在悄然发生着裂变。到底何处才能还乡,乡愁如何安放,乡土终归走向哪里?

本书通过文字和镜头,全景式呈现中国西部名为崖边的村庄变迁史,记录数十年来崖边人的命运史,打开乡愁之结,探讨和寻找还乡之途。

一部关于乡土中国的民族志。

——潘毅(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女工》、《苹果背后的富士康工人》作者)



《世界秩序》

(美)亨利•基辛格 /胡利平


92岁基辛格继《论中国》后最新力作,让你一本书读懂当今世界格局。

以往历史上的多数时候,世界上各个不同区域奉行着各自的秩序规则——欧洲的均势秩序观,中东的伊斯兰教观,亚洲多样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观,以及美国“代表全人类”的世界观。在全球事务上,每个区域各行其道,结果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混乱和无序。 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问题。在本书中,他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从文化、宗教、地缘等综合因素解读了这些不同秩序观的形成、冲突和合作,并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他不仅将视野拓宽到全世界,而且将时间拉长到400年,集结了他60年外交生涯的理念精髓,可以说是一部大开大阖、谈古论今、求索国际关系治理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

朱云汉


本书以独特的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兴起的世界历史意义,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辨性、鲜活的事实探析了中国道路、中国体制的特色和优越性,比如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共存的所有制结构,中共的自我修正与回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既鼓励地方创新和竞争又保持中央政府统合能力的机制,中共独特的人才选拔、竞争、淘汰机制等。

作者提出,与中国崛起相关联,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数百年难遇的“巨变时代”,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四重历史趋势的反转,即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体系式微;“第三波民主”的退潮;资本主义全球化陷入困境,国际经济秩序自由化的危机浮现;西方中心世界的末落和非西方世界的全面崛起。



《从0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美)彼得蒂尔、布莱克马斯特斯 /高玉芳


Paypal创始人、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资者彼得蒂尔在本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与心得,包括如何避免竞争、如何进行垄断、如何发现新的市场。

在传统时代,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从1N的过程,也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复制之前的经验,通过竞争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影响力。而在互联网时代,成功的企业却是一个从无到有,即从01创造市场的过程。

《从01》将带你穿越哲学、历史、经济等多元领域,解读世界运行的脉络,分享商业与未来发展的逻辑,帮助你思考从01的秘密,在意想不到之处发现价值与机会。


《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

潘富俊


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作者潘富俊先生是一位热爱中国文学的科学家,他业余时间乐于沉浸在诗文歌赋,在书房中遨游于文学世界,在田野中实地探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每种植物,将古文中的植物与现代植物学体系中的植物相比对,追根溯源,考订名目,分辨其中虚实,考评植物所在地的自然生态,还原几千年来文人笔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名称与寓意的植物面貌,并找出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以科学印证文学,以文学丰富科学的维度。他左手文学,右手科学,在看似无关的两个领域摸索潜行,编枝结草搭建起一座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的鹊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精妙细致美好的中国古典场景。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面亲近古诗词,一面认识大千植物世界。 


《群山之巅》

迟子建


中国北方苍茫的龙山之翼,一个叫龙盏的小镇,屠夫辛七杂、能预知生死的精灵小仙安雪儿、击毙犯人的法警安平、殡仪馆理容师李素贞、绣娘、金素袖等,一个个身世性情迥异的小人物,在群山之巅各自的滚滚红尘中浮沉,爱与被爱,逃亡与复仇,他们在诡异与未知的命运中努力寻找出路;怀揣着各自不同的伤残的心,努力活出人的尊严,觅寻爱的幽暗之火。

构建了一个独特、复杂、诡异而充满魅力的中国北世界

——程永新   文学评论家,《收获》杂志主编


《摆渡人》

(英)克莱儿•麦克福尔 /付强


一个15岁的女孩迪伦,在生活中面对巨大的孤独。在前往寻找父亲的途中,她因为意外来到了生与死之前的国度:荒原。在这里,她遇到了生命接近无限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两个同样孤独的灵魂,互相扶持,一路抵御各种魔鬼的袭击,穿越荒原。他们懂得了爱的真谛,找到了灵魂最终的归宿。

作者从少男少女的角度洞悉人性的温情,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所见所感,细腻道出所有人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终极幸福的向往。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让这部小说别具一格,值得瞩目。

荣获苏格兰图书大奖、布兰福博斯奖、格兰扁图书奖、考文垂灵感图书奖候补提名,入围英国文学社图书大奖,英国《卫报》等多家重量级报刊媒体震撼推荐。


《午夜之子》

(英)萨曼•鲁西迪著 /刘凯芳


整部小说的叙述时间跨度有近70年,将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前后几十年的历史贯穿其间,囊括了现代印度历史上所有的重大事件。小说中的地点也在不断转移,在克什米尔、德里、孟买、卡拉奇、旧德里之间穿梭,并把虚构和想象、历史和现实、幻觉和巫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仿佛给我们端上了一盘五味杂陈的印度酸辣酱。它全面描绘了南亚次大陆上的神奇历史和现实,以及英国长期统治印度、撤离之后给印度和巴基斯坦带来的后遗症。

印度式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标杆之作

——邱华栋 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李继宏、康慨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凡夫俗子在历史狂涛里的独力奋斗,一部非比寻常的小说。

  ——《人物》


 

《岛上书店》

(美)加布瑞埃拉•泽文/孙仲旭、李玉瑶


岛上书店是间维多利亚风格的小屋,门廊上挂着褪色的招牌,上面写着: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AJ.费克里,人近中年,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经营一家书店。 命运从未眷顾过他,爱妻去世,书店危机,就连唯一值钱的宝贝也遭窃。他的人生陷入僵局,他的内心沦为荒岛。 就在此时,一个神秘的包袱出现在书店中,意外地拯救了陷于孤独绝境中的AJ.,成为了连接他和小姨子伊斯梅、警长兰比亚斯、出版社女业务员阿米莉娅之间的纽带,为他的生活带来了转机。 小岛上的几个生命紧紧相依,走出了人生的困境,而所有对书和生活的热爱都周而复始,愈加汹涌。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许倬云


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

本书的结构体例、行文风格,均属于“大历史”的范畴,没有铺陈细节,也没有繁琐的论证,而是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以及相互间的互动,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击节的真知灼见,也不时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深切关怀。


 


《我相信中国的前途》

黄仁宇


《我相信中国的前途》集中收录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一系列以中国历史与发展为主题的演讲文字,可谓黄仁宇先生晚年学术思考的结晶。黄先生以其独特的长时段、大视野的历史观透视百年中国历史进程,探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反映了一个历史学家的睿智和良知,给人启发良多。

黄先生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代表作还有《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现代中国的历程》。他传奇性的一生以及大历史观的由来详见自传《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李开元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介绍了司马迁《史记》写下了楚汉之争的千古绝唱。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列国争雄,再到统一于汉,仅仅八年。项羽随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时二十四岁,到乌江自刎年仅三十一岁。八年间,一幕幕历史大戏可歌可泣,经历了秦崩、楚亡、汉兴一系列重大转折,终于使五百余年来的混战征伐归于安定,中国历史迎来西汉的全盛时代。

历史学家李开元在研究、细读这段历史的过程中,结合文献史籍、出土文物,并实地踏查地上遗迹,揭示了一系列未解之谜,如项羽奇袭彭城的路线,刘邦离间楚国的真相,垓下之战前的“陈下之战”等。书中还描绘出众多英雄豪杰卓尔不群的面目,像以一人之力转动大局的韩信、张良、陈平,接续战国纵横家余绪的郦食其、随何、侯公等。作者对史书记述的辨正和还原,尽可能地丰富了那段历史,使楚汉相争这出大戏更为惊心动魄。

 


《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

(英)柯律格 /昕丹、陈


晚明时期,品类繁多的“物”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过去所不曾享有的重要角色,关于物的分类、使用、品评,以及对它们所感到的不安或褒贬,成为晚明士人关注的话题。

牛津大学教授柯律格的名著《长物》,以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一书为例,从物品视角切入艺术史,同时也跨越学科界限,参照社会文化理论,讨论明代的“多余之物”——绘画、书法、青铜器、瓷器、玉雕以及其他明代士绅精英所拥有的文玩用品,考察它们如何被鉴赏、使用,如何成为被消费的商品,以怎样的方式流通、被接受,以及它们在明代社会生活中的意涵,是一部有关晚明文化消费的经典著作。


《晚明大变局》

樊树志


本书是樊树志先生五十余年明史研究及对中国历史思考的结晶,是继《晚明史》之后,对晚明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本书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解读中国的历史与社会变迁,在进一步推进晚明史研究的同时,对中国大历史的变迁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晚明大变局是中国历史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发生颠覆性大变局的思想和文化潜源。

宏阔的学术视野结合细致入微的考证爬梳,本书中,樊先生在诸如“倭寇”问题、西学问题、东林及复社问题等上,澄清了人们的诸多误解,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同时,樊树志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以徐光启为代表的明末士大夫,是中国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并还原了瞿汝夔在西学东渐过程的关键性作用,打破了学界历来引用西方学者认为明代中国天主教传教成功仅归功“三大柱石”而忽略瞿汝夔的成说,推进了晚明史研究的高度。

樊树志先生的语言通畅浅近,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了大众能读懂的历史叙述,真正做到雅俗共读,在推进了晚明历史研究的同时,给读者提供了一本系统了解晚明社会发展的简明通史著作。


 

1776:美国的诞生》

(美)戴维麦卡洛 /刘彤


1776年对于美国而言,是一个奇迹的年份,而本书作者描绘的正是再这一特定历史场景中勇气和信念所产生的奇迹。在笼罩全书的浓浓的黑暗中,勇气和信念却更高贵,更令人动容,作者以精彩的文笔还原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本书如同那个年代一样,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

该书取材于历史,但是没有如同教科书那样枯燥苍白。书中每一个出场的人物,无论是互为敌对的英美两国,还是上至华盛顿、乔治三世,下至平民和战士,都是以丰满的形象活跃于文字之间。

这部著作将美国独立战争演绎得栩栩如生,无论你是“历史宅”还是中学开始就翘掉历史课的“坏小子”,它都会令你爱不释手。

                                      ——《纽约时报》

 


《故宫营造》

单士元

 

故宫是中华文明的奇丽瑰宝和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单士元先生故宫“行走”74年,是“故宫学”奠基人和权威大家,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故宫营造》辑选单士元先生关于故宫建筑三十篇论文,精选一百三十一张精美插图,内容囊括故宫的历史、文化及修护,附单士元先生简要年表,对故宫的营造历程、规模形制、细节寓意等做了权威解读。单先生不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揭示了皇家建筑的历史内涵,还让我们领略了一位世纪学者与故宫的特殊渊源及其治学风貌。本书汇集了单先生毕生研究精华,为读者开启了煌煌故宫之门,让后来者体味绚丽庄严的古代文明和中华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

(英)伊懋可 /梅雪芹、毛利霞、王玉山



《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讲述了中国4000年来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观念、知识和表达方式,与所在的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土壤、水、植物、动物之间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冲突的漫长历史故事。

书的开始部分讨论了大象南撤、森林破坏、战争、水利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勾画出中国环境史的“一幅总图”;第二部分选择浙江嘉兴、贵州苗族原居地和河北遵化三个典型地区的个案,用特写镜头对“总图”进行细化和强化,具有浓厚的经济一社会史色彩;第三部分以“大自然的启示”、“科学与万物生灵”、“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三章考察了中国历史上的环境观念、情感、知识和“天人感应”思想及其影响,给出了如何理解中国环境史的一种文化视角。


 


    上一篇

下一篇    

 
   馆藏书目
   馆藏布局
   开馆时间
   借用说明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