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回顾】追寻文明根脉,聆听先民智慧 | ||||
| ||||
5月22日,一场名为“从马家浜到吴文化——以历史人类学角度追踪无锡先民”主题讲座在图书馆7楼新阅读空间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图书馆馆长沈剑主持。周哲赟老师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生动的讲述,带领师生穿越七千年时光,探寻太湖流域文明的演变脉络。近百名师生齐聚现场,共同感受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对话。 讲座伊始,沈剑馆长致辞表示:“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希望通过此类学术活动,让师生在校园中触摸无锡的历史基因,激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思考。” 周哲赟老师从无锡地区最新考古成果切入,以马鞍遗址的发掘为线索,揭开了马家浜文化的神秘面纱。6000年前的陶猪雕塑、俯身直肢葬人骨、原始纺织工具……这些珍贵文物生动再现了太湖流域最早的稻作文明图景。通过对比墓葬形制与随葬品差异,周老师指出:“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无锡先民社会平等、分工初现,母系氏族特征鲜明,为后续文明演进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轴推进,讲座聚焦崧泽文化的高台聚落与良渚文化的神权古国。江阴高城墩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无锡邱承墩遗址的良渚符号陶器,印证了无锡在良渚文明圈中的重要地位。周老师特别提到:“良渚并非‘突然消失’,特大洪灾与神权僵化促使其向马桥文化转型,而现代无锡人仍携带着12%-15%的良渚先民血统,这是文明血脉的无声延续。” 在探讨马桥文化时,周哲赟老师以无锡彭祖墩、仙蠡墩遗址为例,解析了青铜技术的引入与社会形态的世俗化转型。“从神权古国到部落联盟,文明的韧性在于适应与创新。马桥文化串联起良渚与吴文化的脉络,为吴越崛起埋下伏笔。”这一观点引发了现场师生的热烈讨论。 互动环节,学生们踊跃提问:“江苏地区良渚玉器为何较少公开展出?”“考古如何还原史前人类的生活细节?”周老师结合江阴高城墩遗址文物的保护现状与考古学研究方法,逐一解答。沈剑馆长亦分享感悟:“历史是现实的镜子,读懂先民的智慧,能让我们更清醒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讲座尾声,沈剑馆长总结道:“图书馆将持续推出多元文化活动,让典籍中的文字‘活’起来,让沉睡的文物‘走’进校园。”现场师生纷纷表示,这场讲座不仅是一场知识盛宴,更唤醒了大家对脚下土地的文化归属感。 (文字:李正梅;摄影:唐瑾琪孙雨婷)
| ||||
|
![]() |
![]() |
![]() |
![]() |
![]() |
馆藏书目 |
![]() |
馆藏布局 |
![]() |
开馆时间 |
![]() |
借用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