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女节专题丨在浪潮中发展的女性主义作品 | ||||
| ||||
2024年是第114个“三八”国际妇女节,也是我国第101个妇女节。此次的国际妇女节以“投资于妇女:加速进步”为主题,庆祝全球在性别平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努力,同时,呼吁各方为推动性别平等增加投资,释放妇女经济潜能,建设一个更加平等和可持续的未来。
2024国际妇女节宣传海报 (图片来源:联合国妇女署)
借此机会,我们梳理女性主义发展历程,希望通过溯本追源,了解妇女争取独立平等、捍卫女性权益、谋求自身解放的伟大历程。同时,在女性主义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无数优秀文学作品应运而生,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女性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生存状态与斗争精神。我们结合二者,一起走进属于女性的先锋世界。
一、早期女性主义的萌芽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女性主义开始萌芽。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通过描绘19世纪英国女性婚姻状况,开拓性地谈论了女性的社会处境,呼唤女性应当拥有的独立思考与自我选择的能力。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则进一步通过突破俗套的女性枷锁,强调了女性应该勇于追求自我价值。
二、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席卷全球。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深刻剖析了女性在文学创作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鼓励女性打破头脑中的樊笼,勇敢走向外部世界,培养自由的习性,尽情去创造。凯特·肖邦的《觉醒》则勇敢地探讨了女性的性觉醒与自我认知,挑战了传统道德观念。
三、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兴起。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如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深入剖析了女性的处境与地位,为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艾丽斯·芒罗的短篇小说集(如《快乐影子之舞》、《逃离》等)则通过描绘女性在家庭、婚姻等方面的经历,展现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与成长。
(注:对各阶段女性主义浪潮的具体时间,学界并没有统一定义,以上内容均选自主流说法。)
在亚洲,当代女性主义思潮在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它不仅是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借鉴与吸收,更是结合亚洲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的一次深入探索。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亚洲女性主义作家,她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亚洲女性在家庭、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的生存状态与追求。
在亚洲女性主义思潮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与重构。亚洲社会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往往扮演着被动、从属的角色。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亚洲女性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平等权利的争取。这种转变在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中国为例,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家和作品。比如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等作品,通过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女性在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困境与挣扎,对人性、人情、人的价值与尊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王安忆的《雯雯系列》等作品则通过对女性成长的描绘,展现了女性在追求自我认同和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坚韧与勇气。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为亚洲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中国之外,其他亚洲国家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家。例如,印度的阿兰达蒂·洛伊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创作了《微物之神》等作品,探讨了女性在印度社会中的多重压迫与反抗。韩国的韩江则通过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女性心理的敏锐捕捉,创作了《素食者》等作品,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复杂处境与内心挣扎。上野千鹤子,作为当代亚洲女性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更是以其坚定的信念、深刻的思考和犀利的笔触,为女性主义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也为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她们通过文学的形式,传达了女性对平等、自由、尊严的追求,为亚洲社会的性别平等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女性主义思潮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女性主义作家和思潮还需要继续努力,通过文学的力量推动社会对女性议题的关注和思考,为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贡献更多的力量。
南京大学出版社的两位女编辑付裕、刘慧宁在一场关于女性主义图书的精彩对谈中谈到:女性主义一直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它的历史我们可以追溯,它的未来我们无从预知。作为普通女性,持续阅读而以更开放、更多元、更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就是我们能为女性主义事业所做的最好贡献。
| ||||
|
![]() |
![]() |
![]() |
![]() |
![]() |
馆藏书目 |
![]() |
馆藏布局 |
![]() |
开馆时间 |
![]() |
借用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