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书推荐第106期(共5种) | ||||
| ||||
【01】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德) 娜塔莎·沃丁[著];(德) 祁沁雯[译] 【索书号】I516.55/6 【馆藏地】五楼借阅室 【出版项】新星出版社,2021 【简介】 一部母亲的个人史,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作者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 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 更戏剧化, 也更惊心动魄。
【02】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英)亚当·希金博特姆[著];鲁伊[译] 【索书号】I561.55/41 【馆藏地】五楼借阅室 【出版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3 【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纪实作品。曾获《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年度好书,《柯克斯书评》年度最佳非虚构以及2020年安德鲁·卡内基奖。素材是来自亚当·希金博特姆十多年来进行的数百小时采访,以及许多信件、未出版的回忆录和近年来刚刚解密的档案。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这场20世纪的恐怖灾难,更如实记录了人类的毅力和智慧,以及教训——当人类按照个人意志改造自然世界,面对气候变化和其他威胁时,这些教训不但至关重要,更是不可或缺。
【03】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白俄) S.A. 阿列克谢耶维奇[著] ;孙越[译] 【索书号】I511/11 【馆藏地】五楼借阅室 【出版项】中信出版集团,2018.8 【简介】 1986年4月26日, 前苏联治下的乌克兰境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 这是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技术悲剧之一。上万平民因放射性物质长期受到感染或致命; 数万亩土地被污染, 切尔诺贝利一夜之间化为废城。著名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核辐射危险, 深入事故发生现场, 历时数年, 访问了上百位受到核灾影响的平民。作者将这些访谈以口述的方式书写, 每一页呈现的都是残酷、荒诞的故事。从口述者的独白中透露出, 这场灾难造成的痛苦始终如核辐射般残存在幸存者的体内。
【04】 零年:1945 (荷) 伊恩·布鲁玛[著];倪韬[译] 【索书号】K152/175 【馆藏地】五楼借阅室 【出版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简介】 本书回顾了作为二战尾声的1945年世界局势所发生的变化。一个世界走到了尽头,另一个焕然一新且前途未卜的世界正徐徐拉开大幕。世界各地都在上演政权更迭,无论是亚洲,还是欧陆大地,均出现残酷的权力斗争和翻天覆地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我们所熟知的现代世界。战争的结束带来了各地的解放与欢腾,但通过亲历者的眼睛,大范围的无情报复、遍地饥荒和百废待兴的窘境一览无遗。与此同时,欧洲势力重组,俄罗斯与东欧的共产实力壮大,中国发生内战,美军接管日本,东南亚各国从殖民解放转向威权统治,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预示着冷战的开端。而诸如联合国、国际犯罪司法系统、美式民主、欧盟等新机制的设置,形塑了20世纪下半叶的新世界。
【05】 敖德萨的历史:一座梦想之城的创造与死亡 (美) 查尔斯·金[著];李雪顺[译] 【索书号】F55/4 【馆藏地】四楼借阅室 【出版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5 【简介】 敖德萨是俄国通往中东的门户,是它大的商业港口,也是整个欧洲地区最有生机的犹太人社区。能同时滋养出精力充沛的异见者、诡计多端的健谈者和本质善良的作恶者,敖德萨是充满活力的、多元文化图景的挽歌。但在二十世纪,大屠杀摧毁了犹太人的家园;苏联内战带来了难民和新的统治者布尔什维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马尼亚占领者屠杀数十万犹太人,成了大屠杀中一个无人提及的片段。 作者依据大量原始资料,透过天才和恶棍的生活,为敖德萨绘制生动素描,揭示了一座多元化国际大都市在大屠杀期间如何与自己对立——与此同时,在犹太人向布鲁克林布莱顿海滩一路离散的过程中,敖德萨的梦想如何得以保留。 | ||||
|
![]() |
![]() |
![]() |
![]() |
![]() |
馆藏书目 |
![]() |
馆藏布局 |
![]() |
开馆时间 |
![]() |
借用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