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书推荐第11期(共7种) | ||||
| ||||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馆藏新书推荐 (第十一期)共7种 按索书号排列
《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未来产业研究组 本书通过对普遍带有碎片化知识特质的新科技、新产业、新市场做出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的初步观察,尝试思考并理解正在同步颠覆人类认知系统和传统产业体系的新科技及其对生产、消费、投资以及企业行为的影响,梳理提炼其创新机制、产业技术演进以及产业化模式的规律性特征,从而为后续开展针对新产业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甄选素材,发掘更具延展性的理论创新点。 本书认为,颠覆并不是创新的持续性常态,人类更多的创新活动是对既有技术渐进性的改进、完善和修补。同时,处于“纠缠态”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其“越界”的特征进一步凸显。随着知识深度分解和不断融合,由于通用技术(GPT)支持力增强,建立在新技术之上的产业群以及由新技术实施改造的传统产业,其边界趋于模糊,产业之间的技术和市场重叠性凸显。在新兴领域,制造和服务正在加快融为一体,二者的关联程度提高。大数据、深度学习(AI)、工业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可穿戴设备、3D打印、无人驾驶汽车、石墨烯、基因测序(精准医疗)、量子通信、高端机器人、云服务等一批前沿科技成果纷纷走出实验室,相继步入产业化阶段。同时,不仅颠覆性技术支撑的新产业层见叠出,而且科技改变产业形态和要素组织方式的趋势逐渐明朗。 尽管同属新兴领域,普遍具有颠覆性和应用前景广的特点,但现阶段,新科技在产业化程度、未来的市场潜力、资本接入方式、政府政策跟进等方面参差不齐,仍存在较大差异。面对纷繁的未知世界,本书可以肯定的结论是,尽管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在解放人类头脑的同时,也对人类的智能和体能甚至是情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人才是决定“创新”这场生死之战的“奇点”,未来的全球竞争始终是人的竞争。科技和制度作为人类智慧的延展,其意义和复杂程度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具有现实性和战略性。而且颠覆性创新从来只是“少数派”的“游戏”,本书涉及的前沿领域和未来产业无一不是大国深度布局、巨头激烈角力的“重竞技场”,它们既是新竞赛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又是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者。在这一结论之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
《复杂:信息时代的连接、机会与布局》罗家德信息科技一方面创造了人们互联的需要,另一方面让人们在互联中抱团以寻找归属感,因此创造了大大小小各类群体的认同和圈子力量的兴起,即互联的同时又产生了聚群,甚至聚群间的相斥。关于如何分析这张网?如何预测它的未来变化?如何在网中寻找机会,实现突围?本书提出了4个关键概念──关系、圈子、自组织与复杂系统,同时以硅谷圈子和中国互联网社群为例,说明了社会网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其对今天的组织管理和创业的新启示。 关系——关系是人与人的连接,又可以被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就是和你拥有亲密关系的人,弱关系指仅有点头之交。在复杂网络,弱关系比强关系更加重要。因为如果只有强关系,社会网络就会被独立成众多可以被各个击破的孤岛。而弱关系使圈子和圈子之间得以连接,社会关系才得以形成一张大网。 圈子——圈子是一群人的连接,是一种连接方式。圈子和圈子之间存在的空洞,称为“结构洞”。填补结构洞就是做桥,可以将原来分散的资源联系在一起,带来新的机会,还能够提供通路、先机、推荐和控制利益。 自组织——自组织是一群人连接后,在互动中维持秩序的治理机制。自组织成员就是镶嵌于社会网中的理性经济人,他们看重情感和关系逻辑,既不过分追求市场秩序下冷冰冰的交易和竞争逻辑,也不完全迷失在政府秩序下的权力关系中。 复杂系统——复杂是因自组织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系统形式。从复杂系统层面看管理,你会看到一个立体的非线性演化。不能只关注个体现象的因果关系,而需要在系统层面上进行把握。这就是布局。
《诗映大唐春:唐诗与唐人生活》尚永亮本书围绕唐诗创作与唐人生活,从初盛中晚七个诗人代群谈起,具体涉及唐人读书山林、漫游、题壁、干谒、从军、科举、仕宦、党争、贬谪、交游、婚姻、书画、琴棋诗酒、诗化人生等,既作面的展示,又进行点的凸现和线的勾勒,借以全方位地呈现唐人多元的生活样态和创作景观。
《青苔不会消失》袁凌
本书是国内最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之一、2015年腾讯书院年度作家袁凌的新书。主要讲述了一部分中国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比如矿难后的矿工、尘肺病人、备受关注的“兰考弃儿”等)的生活现实。这些文章中有许多,曾经在互联网引起广泛影响。作者本身是优秀而资深的记者。他以多年的记者生涯为基础,从自己熟悉的城乡、家庭出发,以充满悲悯的人文笔触,写出了这部分人的困境、苦难。他们就像青苔一样,也许只是附着在土地上最边缘最无人问津的一群人,但他们为改变生活现实做出的努力,为保持人的尊严做出的努力,永远不会消失。
《回望 》金宇澄
本书为《繁花》作者金宇澄讲述其父亲母亲早年经历的非虚构作品,全书共分四部分,追忆了父母各自的早年生活,以及两人相知相爱、共同面对人生风雨的经历,表现了一代人如何经历血与牺牲,接受错综复杂的境遇,面对选择,与艰难困苦的环境不懈抗争。
《匠人》申赋渔《匠人》讲述了作者申赋渔的家乡——申村中一个个手工艺匠人及其家族的命运故事,有花匠、雕匠、铁匠、裁衣……从这些故事中,展现了苏北一个几万人大村的乡土、生活变迁,追忆了作者失落的故乡。申村的兴亡衰落,既是时代变迁,也是人世间的因缘际遇,令人叹息,深觉悲凉。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美)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 季大方
194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之年,也是中国国内政治形势风云变幻的一年。对日作战的胜利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最终的和平,内战的阴影开始在中国上空笼罩,中国的未来走向因美国和苏联的介入而增加了更多变数。本书主要讨论的问题是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面对复杂的中国时局美国的政策抉择。 该书作者理查德·伯恩斯坦用引人入胜的笔调描述了这个美国与中国关系的转折之年,他认为,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不仅彻底改变了中美之间的关系,也永远地改变了东西方关系的走向。
| ||||
|
![]() |
![]() |
![]() |
![]() |
![]() |
馆藏书目 |
![]() |
馆藏布局 |
![]() |
开馆时间 |
![]() |
借用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