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书推荐第6期(共10种) | ||||
| ||||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馆藏新书推荐 (第六期)共10种 按索书号排列
《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贾康,苏京春
本书从如何看待“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伪问题还是一个真问题说起,结合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如英国、日本、美国等,也论述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失败的国家,如拉美国家,从起因、主要特征、主要表现等方面对“中等收入陷阱”进行理论方面的分析。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对中国可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式特征、规避方式和中国发展等方面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分析,探索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路,为避免中国出现“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合理化建议。
《华为创新》 周留征
华为公司的发展史,是一部融合了华为创新的理念与逻辑、光荣与梦想、经验与教训、故事与传奇的“炼狱史”。在华为的创新体系中,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是华为创新的思想之魂。“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是华为创新的动力之源,全体奋斗者是华为创新的成功之本。 本书作者从多个角度为读者描绘出华为的创新逻辑和创新方法,并用独特的视角、翔实的资料展现华为是如何凭借不断的创新和不懈的努力在自己的“主航道”上成为行业领头羊的。 本书是国内首部从企业创新角度解读华为的著作。在双创背景下,不少企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迷茫,而华为就是实体企业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的好案例。作者曾在华为工作多年,对华为的政策制定和发展思路有着自己的见解。
《文字小讲》 许进雄
本书汇集了台湾文字学专家许进雄以通俗的笔法为广大网友讲述汉字知识的文章,其写作特点为透过每个汉字的早期字形,讲解它们里面的笔画所表示的意思以及这些笔画总和起来所表达的含义,时时反映出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经验、思考方式以及一些关于古代器物的相关基础知识,兼具通俗性与学术性,旨在使读者在阅读中更加贴近古人的日常生活。
《天漏邑》 赵本夫
天漏邑,世间流传着各种说法。一说是远古遗民部落,一说为舒鸠国都城,一说是历朝囚徒流放地——罪恶的渊薮,抑或自由的天堂。就像桃花源的传说一样,只不过,桃花源是美的传说,天漏邑是恶的传说。 这是一部历史感与现实感兼具的超现实主义小说。采取双线叙述,一为天漏村人宋源、千张子抗日及宋源解放后追查叛徒的昔日故事,一为大学教授祢五常带领学生到天漏村考古的当代情节。两条线索超时空交织下的天漏村,既是现实存在,又是超现实存在。小说富含“原罪”意识,以虚实交替的穿越笔法,汇成了一部关于自然与文明的寓言式作品,以蛮荒之地、化外之民的天漏村为模本,运用田野调查式的理性精神,用隐喻的笔法勾勒出了五千年文明延续至今的轨迹,故事情节灵动奇谲,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充满艺术穿透力。
《望春风》 格非
著名作家、学者格非的新作《望春风》入选了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项目。本书通过个人命运、家庭乃至村庄遭际变化,以“时钟回拨”的视角,重返记忆现场,在一个新的时空背景中,思考土地、传统、革命、道德、人情伦理之间的复杂纠缠,描述江南乡村半个多世纪(1958~2010)的历史运动,并展现它可能的未来。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作者也试图在叙事文体方面进行新的整合与探索。
《无人生还.2版》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夏阳
本书为英国现代侦探小说。讲述了十个相互陌生、身份各异的人受邀前往德文郡海岸边一座孤岛上的豪宅。客人到齐后,主人却没有出现。当晚,一个神秘的声音发出指控,分别说出每个人心中罪恶的秘密。接着,一位客人离奇死亡。暴风雨让小岛与世隔绝,《十个小士兵》——这首古老的童谣成了死亡咒语。如同歌谣中所预言的,客人一个接一个死去……杀人游戏结束后,竟无一人生还!
《斯通纳》 (美)约翰·威廉斯/杨向荣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 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巫鸿
巫鸿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国当代艺术,著作的跨学科性很强,融合了历史文本、图像、考古、风格分析等多种方法,极富创见,对理解中国不同材质、时期、主题的美术作品都颇具启发性。 本书由巫鸿教授在复旦大学的“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系列讲座文稿组成。采用 “全球美术史”的视点,对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这个反思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把全球美术看做一个整体,其中包含着许多即独立又互动的地区性美术传统,每个地区传统都对人类美术的整体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二是这些地区性的贡献是不同的,正因如此才造成了人类美术的无比丰富。 该系列讲座的核心问题因此也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最独特的、因而也是最有价值的贡献?对这个问题的注视点不一定一样,回答也不必相同。该系列讲座的关注点是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一些基本线索。类似的艺术形式在世界上其它地区美术传统中可能也存在,但不具有在中国美术中的持续性和深刻性。
《穿越丝路》 李伟
丝绸之路串起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本书详细讲解了丝路沿线文化,为读者展现一幅文化与文明的盛宴。以最美的图与文,提供认识丝路系统化的故事脉络与知识体系,关于中国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与勇气,城市、器物在交流中的演化与融合,物种传播的影响与意义,以及文化与宗教的传播与交融。
《造房子》 王澍
本书是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年学界反复思索和讨论的重要课题,王澍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这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10篇建筑文化随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 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及1篇对谈——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 ||||
|
![]() |
![]() |
![]() |
![]() |
![]() |
馆藏书目 |
![]() |
馆藏布局 |
![]() |
开馆时间 |
![]() |
借用说明 |